澳大利亞前外交官梅卓琳接受人民網專訪(攝影 盛楚宜)
人民網悉尼8月8日電 “早在改革開放政策出台前,中國就已經在多個領域悄然醞釀變革。”澳大利亞前外交官梅卓琳近日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
1955年,悉尼大學在全澳首次開設了中文課程。出於對亞洲語言文化的向往,梅卓琳選修了中文課,從此開啟了她與中國長達60余年的奇妙緣分。
70年代初,博士畢業的梅卓琳留校任教,成為悉尼大學中國研究課程的一名講師。1973年,她辭去教職,去往澳大利亞貿易與外交部工作。此后的二十余年間,梅卓琳先后擔任澳大利亞貿易與外交部中國貿易專員、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澳中理事會執行主任、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商務公使、國際羊毛局中國分局局長、澳大利亞駐香港總領事等多項職務。如今,退休后的梅卓琳依然致力於研究和推廣中國文化。
1972年12月21日,澳大利亞政府不顧西方世界對中國敵意,決定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據梅卓琳回憶,時任總理惠特拉姆十分重視澳中關系,並多次鼓勵澳大利亞學者積極與中國建立良好的關系,推動兩國民間交流。惠特拉姆對待中國的積極態度使年輕的梅卓琳備受鼓舞。1973年,十分認同澳對華外交政策的她決定投身政界,成為澳大利亞外交和貿易部一名維護澳中關系的政府官員。
澳大利亞外交和貿易部的任職經歷使得梅卓琳多次被派往中國。也正是如此,她以一名澳大利亞外交人員的身份完整地見証了現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過程。
1975年,梅卓琳被派往北京任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據她回憶,早在改革開放政策出台前,中國就已經悄悄醞釀變革。1975年前后,中澳兩國大學就已經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進行多次交流互通。在組織兩國人文交流的過程中,梅卓琳發現中國學者與國際科學界合作的願望愈發強烈,文化交往也日益密切。學界和文化界的開放使得梅卓琳意識到中國很有可能正在醞釀一場全方位的變革,而她堅信,這必將助力中國經濟騰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攀升。“當然,我並不能准確預言未來,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可喜成果証明我的預想並沒有錯,”梅卓琳說道。
梅卓琳充分肯定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她表示,作為一個不同地域文化差異巨大的國家,中國能夠自上而下落實改革開放並取得顯著成果,這十分難得。在她看來,正是得益於落到實處的各項改革開放政策,中國才以西方難以想象的速度飛速發展著。深圳的迅速崛起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據梅卓琳回憶,在上世紀60年代她去香港大學學習交流時,深圳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漁村。然而,在90年代她去香港任職時,深圳已經成長為一個現代化都市並深刻影響著香港的發展。例如,1992年,香港就曾深入討論深圳機場及其航班吞吐量對於其正在籌建的機場的影響。時任港督彭定康幾易其稿,才最終確定了香港機場的選址地址。“這不難看出,香港的發展已經無法繞開深圳了,或者說已經無法繞開中國內地了。”梅卓琳說道。
梅卓琳認為,改革開放不僅促使現代中國國家實力飛速提升,還深刻改變了中國對外政策和態度。她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越來越開放的胸襟積極同世界各國開展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而正是這種兼容並包的態度使得中國以驚人的速度崛起。
梅卓琳希望,在未來澳中兩國能夠進一步加強人文交流。她說,“在同一個文化項目中朝著共同目標奮斗將會極大地促使中國和澳大利亞藝術家碰撞出更多不同的火花,產生很多新的靈感和創作。而這必將為中國與澳大利亞的人文交流再添華彩,書寫新的篇章。”(王思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