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非英語背景移民更易識別澳大利亞俚語

中新網1月22日電 據澳洲網報道,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麥考瑞大學以及德國帕德博恩大學近日進行的一項語言學研究發現,海外非英語背景的移民在識別澳大利亞俚語方面擁有非凡的能力。
澳大利亞本地人難識別美式英語
《時代報》22日報道,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研究者格奈舍娃(Ksenia Gnevsheva)、麥考瑞大學的薩奇(Anita Szakay)以及帕德博恩大學的簡森(Sandra Jansen)共同開展了這項研究。
據悉,在研究中,參與者被要求聽一組單詞,其中一些是澳大利亞俚語,另外一些是編造的,它們通過澳大利亞口音或美國口音呈現。實驗中,非英語背景的移民表現優於以英語為母語的移民。
據了解,在實驗中使用的澳大利亞詞語包括:jam(果醬)、esky(冷藏箱)、lolly(糖果)、lift(電梯)、rockmelon(哈密瓜)、tomato sauce(番茄醬)、torch(手電筒)以及queue(排隊)。與這些詞匯對應的美式用語分別為:jelly、cooler、candy、elevator、cantaloupe、ketchup、flashlight以及line。
實驗結果顯示,出生在澳大利亞的公民能夠很好地識別帶有澳大利亞口音的真實單詞,但卻很難識別帶有美國口音的單詞。相比而言,把英語當做第二語言來學習的移民在識別兩種口音的俚語方面都表現得更好。
非英語背景移民樂用澳式英語
針對實驗結果,格奈舍娃說:“移民在抵達澳大利亞后使用當地詞匯和短語的方式反映出他們融入了澳大利亞文化。”
同時,她發現:“盡管有觀點認為移民不願被同化,但我們的研究發現,非英語背景的人實際上比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更可能使用澳大利亞的詞匯。”而來自其他英語國家的移民很難“放棄”他們的語言習慣。
“我們發現,已經說英語的人可能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母語詞匯,而變得更願意使用澳大利亞‘版本’的英語。很多參與該研究的美國人說,他們知道例如‘nappy’(尿布)這樣的澳大利亞詞匯,但就是沒法用。如果使用的話,他們會覺得自己是美國文化的‘叛徒’。”
此外,該研究結果也引發了網民熱議。有網民寫道:“我發現那些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的人傾向於學習正確的單詞拼寫、語法和句法。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變得懶惰了,並忘記了自己所學的東西,英語往往更糟糕。”
另外一名網民稱:“這是一項非常有趣的研究。我發現,當其他語言背景的人使用當地俚語時,會讓人感到溫暖。在這方面,非英語背景的移民表現得更明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