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澳新頻道>>滾動

“我和我眼中的中國”:做中國發展的伙伴和見証者

——專訪悉尼大學校長施邁克

王泉驕
2019年04月29日14:16 | 來源:人民網-澳大利亞頻道
小字號

1979年,九名中國學生到悉尼大學就讀,成為該校的第一批中國留學生。目前,悉尼大學擁有來自136個國家的超過2.8萬名國際學生,其中一半來自中國。

自2005年以來,悉尼大學每年都會在中國為畢業歸國、無法參加悉尼畢業典禮的學生舉行一場屬於他們的中國畢業典禮,而現在作為校長的施邁克都盡可能地到中國參加這一典禮。

施邁克說:“從大學畢業是人一生中的重要時刻,我們希望和畢業生以及他們的家人朋友一起慶祝這一時刻。如果我們把慶祝活動帶到中國,將有更多的家人和朋友能夠參與其中。”在2018年的畢業典禮上,還有校友拍下施邁克抱著自家孩子出席典禮的一幕。

八個孩子的父親和頂尖高校的管理者

悉尼大學也是施邁克的母校。早年他在此攻讀英語、意大利語和法律,獲得一級榮譽文學學士學位和一級榮譽法學學士學位,並留任法學院教書,還供職於澳大利亞版權委員會。此后他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博士,擔任過牛津大學法學院院長以及牛津大學四大部門之一的社會科學部主管。2008年,施邁克帶著妻子和五個孩子離開工作生活二十年的牛津大學,返回澳大利亞,成為悉尼大學第25任校長。

 

悉尼大學校長施邁克接受採訪(攝影 孫朝旭)

2012年11月,施邁克的妻子診斷出癌症,在短短幾周時間內悄然離世。在從悲傷慢慢抽離的過程中,他認識了一位韓裔藝術家,他們結婚並陸續有了三個孩子。作為八個孩子的父親和一所世界頂尖大學的校長,被問及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施邁克稱:“最重要的是當你在做什麼事,你就專注在這件事情上。當你在家時,就專注享受家庭的氛圍。同樣的,在工作中便盡可能有效地完成工作。”

管理6.7萬名學生及一萬名教職工並非易事。施邁克說,他的日常工作需要分成許多不同的板塊,有時他像是一家24億澳元營業額公司的老板。基於大學是一個學者的社區,有時許多決策他要讓大家達成共識。此外,還需要像一名高中校長一樣,積極關注學生動態。

勤學中文的澳高校校長

早在20世紀60年代時,悉尼大學便與中國展開合作。據施邁克介紹,悉尼大學與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中國高校是長期合作伙伴,雙方擁有包括雙學位、聯合研究項目、教師或學生交流等一系列合作項目。悉尼大學還建立了中國研究中心,研究當代中國現狀。目前研究中心有250名成員,每年與中國合作發表學術文章一千多篇。

每年施邁克都會去中國四至六次。去年,施邁克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趁工作之余在中國游玩。“中國人熱情好客,我們一家人在北京和上海度過了非常開心的時光。”施邁克說:“帶著妻子到中國旅行很有趣,雖然她是韓國人,但在中國時每個人都認為她是中國人,便用中文和她交談。當然她不懂中文,這便給我了許多練習中文的機會。”

悉尼大學校長施邁克介紹他的中國收藏(攝影 孫朝旭)

施邁克學習中文有些年頭了,還聘請老師進行專門授課。他說,學習中文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很著迷。此外,學習中文也給他的工作帶來便捷。近些年,每逢中國新年來臨之際,施邁克便會通過人民網或其他社交媒體平台為中國留學生、校友及合作伙伴送上新年祝福。他稱,春節對中國校友和許多生活在澳大利亞的華人而言都很重要,應當和他們一同慶祝。

關注中國特色的世界級大學

談及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就,施邁克表示,許多人對中國經濟的驚人增長、中國在脫貧方面的顯著成就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大規模改善印象深刻。令他稱贊的是,中國在與世界接觸的過程中增強了自信。“四十年間,來自中國的學者和學生與世界各地優秀的人一起合作。無論走到哪裡,他們都能接受最好的想法,並適當地提供他們獨特的中國視角。”

施邁克說:“大學的概念以及對世界一流大學的定義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國模式主導的。排名建立在對美國而言重要的學科,統計的也僅是英文出版物,他們並不計算中文出版物數量,就像是他們不計算對澳大利亞很重要的研究文章。”

悉尼大學校園(攝影 孫朝旭)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科研生產國之一,科研水平世界一流。中國的大學在一段不長的時間裡,規模和質量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施邁克稱能和這些學校合作感到很驕傲。“隨著中國大學在國際高等教育領域的地位不斷提高,我們會關注一個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級大學的模樣,這將成為國際高等教育對話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悉尼大學很高興成為其中的一員。未來,悉尼大學與中國各高校的合作也必將不斷加深。”

施邁克稱,中澳關系是長遠且深厚的,就像家庭關系一樣,每個家庭時而會有他們的爭論。當中澳關系面臨壓力時,在澳的中國朋友和在中國的澳大利亞朋友應不斷提醒人們中澳關系的強度和深度。施邁克認為,大學應承擔提醒澳大利亞民眾中澳關系重要性的工作。

(責編:王泉驕、雪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