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悉尼12月6日電 在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清華大學支持下,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近期通過官方自媒體社交平台,分享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彭林帶來的“在線中華文化講堂”之《青銅文化與中華文明》講座,闡述了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發展脈絡,同時精選三具代表性的青銅文物——四羊方尊、曾侯乙墓編鐘、越王勾踐劍,管窺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輝煌成就與中國禮樂文明的古老淵源,為新西蘭網友搭建起一座以青銅器為視角了解中華文化、探索遠古文明的橋梁。
中華文化講堂之青銅文化與中華文明
中國歷史悠久的青銅文化,以工藝精湛、數量眾多的禮器、樂器、兵器等青銅文物聞名於世。在全球范圍內,約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出現了幾個青銅文明的中心,中國是其中之一。
中國的青銅時代,主要集中在夏、商、周三代,大致可分為濫觴期、鼎盛期、頹敗期,出土了大量上述時期的青銅容器乃至兵器、樂器等,以及大規模冶銅遺址被發現。自春秋末期到戰國期間,中國青銅文化出現了一些新氣象,如編鐘出現,青銅劍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隨后鐵器大量出現並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充當主要角色,青銅時代慢慢退出了歷史舞台。
近代以來出土的青銅器中,在湖南寧鄉縣被發掘出來的四羊方尊,是最讓人眼睛一亮的一件。作為古代的酒器,四羊方尊設計上很是大膽,開口很大,但作者匠心獨運,在下方找到了平衡,結果看起來非常穩重﹔羊身和羊臉上的夔紋、鱗紋看上去精美得體﹔採用二次鑄法,而非常用的一次鑄造模式,屬商代典型的鑄造技藝﹔四隻羊的八條腿都嵌於下方器物中,形成“圈足”,仿佛四隻羊駝著一壇酒,給人喜氣洋洋、一派豐收的景象。
出於對自然的尊重與血緣的重視,中國古人祭天祭地祭祖先。周代“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祭祀時往往需要音樂,尤其強調音樂中的精華也即德音雅樂,風格典雅,具有道德教化內涵。正是禮樂文化的興盛,體現為古人祭祀時所用的禮器雄偉而精美,往往代表了青銅制作的最高水平。
曾侯乙墓編鐘,正是中國青銅樂器的典范,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全套共65件,分三層八組懸挂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用渾鑄、分鑄法鑄成,採用了銅焊、鑄鑲、錯金等工藝技術,以及圓雕、浮雕、陰刻、髹漆彩繪等裝飾技法﹔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鐘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曾侯乙墓編鐘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它的出土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中國歷史上,用青銅制作兵器同樣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在湖北江陵出土的一把劍,埋藏地下 2000 多年卻沒有一點鏽跡且鋒利無比,經考証劍上的文字鳥虫篆,為越王勾踐的佩劍,劍顏色有兩種,但用手觸摸卻是一體,經檢測認為,雙色劍應是兩次鑄成,能工巧匠往往通過調整不同部分的銅的比例來保持劍刃的彈性﹔劍表面有菱形狀花紋,與劍的形狀密切吻合,花紋非常勻稱,極具裝飾美感,但2000 多年前連電都沒有,花紋如何得來?劍首共有 11 個同心圓,一圈一圈,最薄處僅0.2 毫米,最厚處不到 1 毫米,一個推測是通過原始焊接法將其焊在一起,但卻看不到焊縫。以上都是待解之謎,也從中管窺到中國青銅文明曾經盛極一時,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瑰寶。
中國青銅國寶-越王勾踐劍
(圖文來源:惠靈頓中國文化中心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