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澳新頻道

澳大利亞前外交官梅卓琳:對加強和發展兩國關系充滿信心

鄭皓天
2022年06月16日10:56 | 來源:人民網-澳大利亞頻道
小字號

1972年12月21日,中澳兩國在巴黎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澳大利亞政府關於中、澳兩國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這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國通過簽署聯合公報的方式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系。50年來,兩國關系歷經友好建設和蓬勃發展,也遭遇挫折和出現困難,社會各界對其影響都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人民網澳新頻道在中澳建交50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上,與中澳政治、商業、教育等各界人士和普通民眾展開對話,通過回顧與展望,真誠傾聽兩國人民的真實感受,以及對於未來的期盼和想法。在本期的採訪當中,我們有幸與中澳關系早期建立時的澳大利亞外交官梅卓琳,回顧她與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故事,也收獲了她對兩國關系發展的友好態度和堅定信心。

今年迎來中澳建交50周年,澳大利亞前外交官梅卓琳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50年來,澳中關系經歷了風雨,目前面臨很多挑戰。加強和發展兩國友好合作關系對雙方都有很大益處,我對其未來保持樂觀,充滿信心。

梅卓琳是澳大利亞在中國學研究及和澳大利亞與中國關系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之一。作為一名國內外享有盛名的外交官,她的諸多貢獻為早期澳中貿易與文化關系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她現居悉尼,為悉尼大學客座教授、澳中關系顧問﹔也曾擔任過西悉尼大學澳中華文化藝術學院院長,其著作包括《澳大利亞-中國:一系列的反思》、《中國生活與文學中的幽默:古典與傳統的方法》等。

梅卓琳早年在中國工作時的照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梅卓琳在大學時選擇中文專業那刻起,就注定了是一位與新中國的成長和發展息息相關的有緣人。她對中國文化、商業和政治的深刻了解,不僅來自工作后前往香港任職和居住了幾年,更來自她一生從事與中國相關的各種經歷。1972年11月至12月,她作為悉尼大學教育代表團的一員訪問了中國。同年12月,富有熱情的梅卓琳在澳大利亞大選中投下了支持工黨的一票,她說:“因為時任工黨候選人高夫·惠特拉姆承諾,他會去主動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此后,為了更好的為澳中兩國發展作出貢獻,她從大學辭職前往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工作。

1973年3月,梅卓琳就任於當時的海外貿易部,在貿易關系司擔任中國事務官員,主要任務是為簽署第一項貿易協定而進行談判工作。她說:“當時我曾多次訪問中國,同行的還有貿易部長吉姆·凱恩斯。我還陪同時任中國對外貿易部部長白相國訪問澳大利亞,最終在堪培拉簽署了這項協議。”

梅卓琳在海外貿易部工作的第二段時間是1985-1988年,此時正是中國加速改革開放時期,她被派到北京擔任商務部長。在此期間,她與著名經濟學家羅斯·加諾特大使密切合作,負責了兩個主要項目,分別是發展亞太經合組織,以及中國對澳大利亞西北部查納爾鐵礦的首次重大海外投資。對於這兩個項目在當時的成果,她說:“它們的推進離不開雙方的高度信任。這兩個項目都給兩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我們知道,澳大利亞和中國的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有許多互利交流的機會。”

外交事務給予了梅卓琳獨一無二的機會,充分參與到澳中關系的建設與發展當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份外交工作並不是她心中最滿意和快樂的工作。為了更好的幫助澳中工商業建立聯系和合作發展,她選擇離開了政府部門,加入國際羊毛協會中國分會,擔任秘書處主任一職。

梅卓琳在回憶中介紹道,當時國際羊毛協會正與中國的羊毛加工商、設計師和市場營銷人員密切合作,幫助本地和出口市場生產高質量和時尚的產品。她意識到這些合作能夠有利於澳大利亞羊毛生產商和中國工商業發展共贏,也能夠將優質的羊毛產品帶給中國大眾。

在親歷澳中兩國關系從建立初期到蓬勃發展之后,梅卓琳在2019年12月再次前往了中國,其主要目的是參加她的回憶錄《中國的北極星》(青島出版社)中文譯本的啟動儀式。這一次,她邀請了兩代人陪同前往北京游玩,分別是自己的兒子和孫子。她說:“我兒子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沒有再回過中國,他對中國城市的發展印象非常深刻﹔我九歲的孫子喜歡爬長城,參觀博物館和百貨商店﹔我們還見到了許多老友。”從她的描述中不難看出,梅卓琳將她與中國的緣分通過親身經歷和實踐的方式,代代相傳。

梅卓琳早年在中國的照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歷經半個世紀的澳中關系發展中,梅卓琳也結交了各行各業中國朋友。這些朋友給予了她一個直接又真實地了解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途徑。在她的回憶中特別提到了一位來自中國外交部的朋友,也是她曾經的同事段津先生。她說:“1979年至1984年,我擔任澳大利亞中國協會常務理事,他是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常務理事。那時候“澳中協會”的事務都是與“友好協會”一同商量后達成共識的。

段津曾多次訪問澳大利亞,后來被派往加拿大時也遇到了前往加拿大處理事務的梅卓琳。她說:“在上世紀90年代,段津被派往悉尼擔任總領事一職,他退休后,我一直和他保持聯系,並多次拜訪他在北京的家。我一直很欣賞他坦率和友好的建議,以及他的幽默感和對音樂藝術的熱愛。我很榮幸與這樣一位熱情好客的人成為朋友。”

盡管早已從政務工作崗位上退休,但正是有了她的這些外交工作經歷和中國友人的相伴,梅卓琳至今都用心保持著她自己與中國的聯系。她平日裡喜歡讀書、寫文章,也熱衷於參加各種合唱團體,並出席一些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活動。2016年,西悉尼大學成立了澳中藝術與文化研究院,退休后的梅卓琳挑起了該院的重任,被聘為首任院長。在她任職的時間裡,她組織了豐富的文化交流活動,並投身於研究和推廣中國文化的事業當中。她不僅將該研究院初期的框架從無到有的建立起來,更親手創建了中國藝術與文化碩士學位項目,該學位的建立幫助了很多想要學習和了解中國的澳大利亞人,也培養了一批與文化藝術相關的人才。

50年來,澳中關系經歷了風雨,目前面臨很多挑戰。面對澳中關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梅卓琳認為:“加強兩國經濟合作對雙方都有很大益處。中國文化也正在對澳大利亞文化產生影響。50年前,雙邊關系純粹是政府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后來,行業和專業團體建立了關系,還有很多個人與個人之間建立的聯系。正因為兩國關系是多層面的、難以消除的,因此我對其未來保持樂觀。”

在訪談的最后,梅卓琳留下了屬於她對澳大利亞和中國關系的未來期待:讓我們珍惜彼此的歷史、語言和文化,互學互鑒。

(責編:李含悅、雪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