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澳新頻道

澳專家大衛·古德曼:每個人都應親身感受中國巨大發展變化

黃錚錚
2022年11月15日14:28 | 來源:人民網-澳大利亞頻道
小字號

1972年12月21日,中澳兩國在巴黎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澳大利亞政府關於中、澳兩國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這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國通過簽署聯合公報的方式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系。50年來,兩國關系歷經友好建設和蓬勃發展,也遭遇挫折和出現困難,社會各界對其影響都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人民網澳新頻道在中澳建交50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上,與中澳政治、商業、教育等各界人士和普通民眾展開對話,通過回顧與展望,真誠傾聽兩國人民的真實感受,以及對於未來的期盼和想法。

“我從教50多年,擔任過兩次大學副校長,我總是跟學生說,一定要去上課啊!但其實我自己以前總不上課,中國政治課除外。”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大衛·古德曼微笑著說,帶著一絲小得意,“我就是那時開始對中國政治感興趣的。”

出生於英國的古德曼那時對書中描寫的中國很好奇,然而他發現,書上寫的中國和實際並不相符。“當時中國被描述得到處都一樣,我就覺得不可能是真的。”古德曼說,“因為中國當時大概有6億人口,那麼大的地方,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背景,做著不同的事,怎麼可能哪裡都一樣呢。”於是,他決定開始研究中國。這一研究,就是50多年。

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大衛·古德曼接受人民網採訪(攝影 孫朝旭)

早在去中國之前,古德曼就做足了“紙上功夫”,包括高強度地學習中文、讀博研究中國的政治多樣性和地區多樣性、在泰恩河畔紐卡斯爾大學教中國政治等。但是當他在1967年4月真正去了中國游學,親眼看到了他所學的東西,才發現,跟他之前的猜想吻合,書本上的描述與現實情況其實大相徑庭。

“那次旅行改變了我的人生。”他回顧道,“我們去了北京、廣州、上海、南京和佛山。可以看出,人們生活方式不同,不僅是因為他們在不同的地方,還因為不同地方的組織水平也不一樣。仔細想想,首都的生活和小村庄的生活當然是不一樣的。”古德曼揚起眉毛笑著說。

於是,他決定對此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做點什麼以改變書籍描述與現實不統一的現象。1978年,讀完語言課程之后,他開始了在北京大學學習政治經濟科學,以及長達幾十年的中國生活軌跡。

在中國的每一天,古德曼都在仔細感受著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的多樣性,這也是他對於中國最喜愛的一點。現在回憶起那些軼事,他甚至還能清楚記得當時的時間、天氣、景觀等細節。

90年代的某個5月清晨,他和一個來自太原的朋友在太行山散步。由於朋友不會英語,他們用中文交流。一位當地的農民看出他們是外地人,好奇地前來聽他們講話,然后問古德曼:“你朋友是日本人嗎?他講的話我一句都聽不懂。”講到這,古德曼忍不住大笑,拍手說:“他這一句話簡直說明了一切!”

過去10年都在蘇州度過的他又繼續拿蘇普舉例。在他以為保潔阿姨在跟他說關於“狗”的事情時,她其實在說自己夠不到高處。“啊……太難了。”他笑著搖頭說,“這種事情經常發生。本地人還跟我說,其實來自蘇州不同地方的人也不太能理解對方的語言。”

除了語言,古德曼還注意到很多地方的風土人情非常不同。比如,在中國大部分地方的婚姻中,男方普遍比女方大大約2歲,而在山西,當地的傳統為女方比男方大二至三歲。

不得不感慨,古德曼似乎比多數中國人還要了解中國。除了橫向的比較,古德曼還注意到了中國縱向的發展。

他經常會給學生看一些他自己拍的同一地點現在和70年代的對比照片。例如當初的北京胡同、上海浦東出現之前的模樣、重慶的小山坡等。展示這些照片時,古德曼難掩興奮地不住說,這太神奇了,太難以置信了,太美妙了……“雖然每次看到這些改變,我第一反應都是,哦原來的地方不見了啊……但緊接著我就會想,這就說明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這是很重要的。”

古德曼展示其拍攝的現代的北京(攝影 孫朝旭)

古德曼展示其拍攝的70年代的北京(攝影 孫朝旭)

在中國的幾十年間,古德曼見証了中國的高速發展。街道環境、下水道系統、交通系統等都發生了巨大改變。“我第一次從上海坐火車到蘇州,路程大概4個多小時。而現在,20分鐘就到了。太不可思議了。如果要從蘇州去北京開個會,現在當天就可以來回。這在以前可是不可能的事。”他笑著搖頭感嘆。

從古德曼的講述中可以感受到,中國仿佛是他的故鄉。他自己也說:“雖然我在中國是個外國人,但是我在澳大利亞和歐洲時,更感覺自己像是個外國人。”

現年74歲的古德曼除了悉大,還曾在悉尼科技大學、澳大利亞科學技術大學、默多克大學、泰恩河畔紐卡斯爾大學、南京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任教。

西交利物浦大學中國研究系的成立其實有古德曼的功勞。當時這個大學的副校長想要引進更多國際留學生,古德曼提議,不如成立一個中國研究系,這樣國際生就可以前來中國,用英語學習中國社會學了。這個計劃很快得到了教育部的通過。古德曼於2014年擔任西交利物浦大學中國研究系主任,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間擔任西浦國際招生與學生服務辦公室主任,並於2017年9月6日擔任西交利物浦大學學術事務副校長。

古德曼認為,通過兩國學生交流互換可以加深雙方對彼此的了解,有利於消除誤會和增進友誼。現擔任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的他也經常鼓勵中澳兩地的大學進行交流互動。“我們熱衷於和全球大學都進行合作,尤其是中國大學。”古德曼介紹道,除了西交利物浦大學,悉大還和復旦大學和南開大學有合作。同時,悉大中國研究中心也舉辦了很多研講會幫助大家加深對中國的了解。

古德曼主持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線上活動(視頻截圖)

古德曼還鼓勵中國人多多了解自己的國家,因為他注意到他很多中國朋友都沒有去過中國西部。“中國西部非常不同,”他說:“如果你去河西走廊,從蘭州到武威再到張掖,再去到長城西盡頭,你會感到大開眼界。那些來自歐洲和中亞的影響以及中國對他們的影響真是太引人入勝了。”

古德曼曾花費四十余年深入中國四川、貴州、山西、甘肅、青海等地區進行研究,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專家。他所做的一切,都無疑彰顯他的初心——讓書本上對中國的描述更加接近事實,十分令人欽佩。

過去十年間,在一些國家存在“中國威脅論”的論調。古德曼直批這是“完全不負責任”的說法。“中國跟世界証明了,它的經濟可以為其他國家帶來好處,”他說,“隻能說相信這些理論的人並不了解中國,也不准備了解真正發生的事情。”

他贊揚了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肖千在媒體跟大家解釋中國的立場是什麼,以及它在與世界其他國家打交道方面是開放的。“我希望我們的政府也能夠跟進。”

關於中澳兩國的關系,古德曼認為,雙方需要進行更多的溝通。“過去的幾年裡,雙方關系有了一些損害。”他說:“目前有部分澳大利亞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那麼,我們的政府如何改變這種看法?對中國比較了解的人可以如何改變這種看法?中國政府如何幫助改變這種看法?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但我們必須開始採取行動。我認為我們已經在做了,不過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責編:李含悅、雪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