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澳新頻道

澳首任駐華大使費思棻回顧中澳建交歷史

黃錚錚
2023年01月04日10:38 | 來源:人民網-澳大利亞頻道
小字號

1972年12月21日,中澳兩國在巴黎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澳大利亞政府關於中、澳兩國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這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國通過簽署聯合公報的方式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系。50年來,兩國關系歷經友好建設和蓬勃發展,也遭遇挫折和出現困難,社會各界對其影響都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人民網澳新頻道在中澳建交50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上,與中澳政治、商業、教育等各界人士和普通民眾展開對話,通過回顧與展望,真誠傾聽兩國人民的真實感受,以及對於未來的期盼和想法。在本期的採訪當中,我們有幸與澳大利亞首位駐華大使費思棻對話,回顧他與中國之間的故事。

“我姓費,我叫費思棻,我是首任澳洲駐華大使。那是70年代的時候,從我們建交到1976年。然后在各個方面我也參加了很多與澳洲和中國有關的活動。”這流利標准的普通話,加上名字中極具文化素養的“棻”字,一看就知道他是個“中國通”。這也正是中國駐澳大使肖千對費思棻的評價。

澳首任駐華大使費思棻回顧中澳建交歷史(攝影 孫朝旭)

1972年中澳建交之后,費思棻在1973年成為澳大利亞駐華首任大使。當時他才35歲,而時任中國領導人有些已比較年長。“但是他們每個人對我都非常友好,沒有因為我年輕就覺得我經驗不足或者不成熟。”費思棻回憶說,在他向年過八旬的董必武出示自己擔任澳大利亞駐華大使的國書時,董必武對他說:“我已經老了,遲早要退休。你應該認識一些年輕人。比如周恩來總理。”講到這,費思棻忍住笑解釋說:“其實周恩來當時都73歲了!”他繼續說,中國領導人都對他很熱情,經常鼓勵他,讓他感到很自在。

在被問到接觸過的讓他印象最深的中國領導人時,費思棻不假思索地說:“毛澤東肯定算一個。”他接著解釋道,自己此前一直有學習現代中國,所以會知道那些大人物。沒想到自己得以親眼見到毛澤東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並和他交談、握手……“我有點受寵若驚。”他說。

費思棻與毛主席握手、會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周恩來則是另外一個讓他印象深刻的領導人。“他不僅在中國國內政治和國際事務上有著豐富的經驗,而且他分析國際事務和解釋國際問題方面的能力也非常棒。每次和他見面都很開心。他非常有魅力,也懂很多英語。我甚至覺得他其實會講英語,只是大部分時候都選擇講中文而已。”一提到周恩來,費思棻就仿佛打開了話匣子,好似在描述自己一位優秀的好朋友。

費思棻與周恩來總理握手、會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周恩來其實給澳大利亞媒體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費思棻說,緊接著講了一個小故事。1971年,還沒成為總理的惠特拉姆作為澳大利亞反對黨工黨領袖率團訪華,周恩來會見了他們。通常在這樣的會晤中,媒體隻能在會見剛開始時領導人們互相寒暄的時候在場。但那次,周恩來卻允許媒體全程旁聽他和惠特拉姆的會面。“澳大利亞媒體對周恩來的印象特別好,以至於后來他們對他和對中國都進行了特別正面的報道。這也改變了當時澳大利亞境內人們對中國的看法。”

費思棻和時任中國外交部長喬冠華也成為了好朋友。“第一次見面時他就跟我說,我期待和你一起討論和爭辯。他后來的確這麼做了,他會來我家和我一起爭論關於政治和國際關系的問題。他是一個很好的朋友。可惜他在那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其實當時時期特殊,中國外交官們不能隨便邀請外國人到自己家中做客,要和中國外交官們打好交道並不容易,費思棻說自己得做出額外的努力才能有一些文化交流。“不過我那時候的經歷還是非常寶貴的,因為我有幸見到了那些有名的大人物,像董必武、周恩來、毛澤東、朱德……”費思棻一邊細數一邊驕傲地點頭。

雖然當時大環境氣氛緊張,但是費思棻似乎沒有因此受到影響,而相反地他向人們傳遞了積極的信息。“我結束當大使的幾年后,聽說以前外貿部的人叫我‘痱子粉’。我聽到的時候覺得可開心了!畢竟那時候沒有多少玩笑可以開,而我的名字可以讓這些官員們有了些樂子,真是太棒了!”他大笑著回顧說。

費思棻最初和中國產生交集的時期正值文革。1968年,在他成為首任駐華大使之前,他跟50多位來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學生前往中國旅游三周,在湖南韶山與紅衛兵發生過小誤會。就在大家以為這個經歷會讓他對中國產生負面印象時,他卻認為那次的旅程只是讓他意識到了自己之前有多無知,澳大利亞人對中國了解程度有多低。

“我們需要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但那時的我們並不知道,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去獲知。我們必須努力讓我們的人民學習中文,以及在我們的學校和大學學習中國的歷史、政治和文化。因此,當我回到澳大利亞時,我花了很多時間試圖說服政府和教育部門引進中文和開展中國研究。這也成了我的一個奮斗目標。”

這個奮斗激情確實引領費思棻為拉近中澳關系做出了很多貢獻。除了陪同惠特拉姆到中國進行“破冰之旅”,費思棻也一起參加了澳大利亞另一位前總理弗雷澤在1976年的首次正式訪華。費思棻表示,那次訪問意義重大,因為就是從那之后才有了澳大利亞總理對中國進行持續的訪問。

1977至1978年,費思棻所在的工作小組建立了澳中理事會,而他在1979至1986年間擔任理事會副主席。1980年,他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為澳大利亞企業和政府提供的私人咨詢機構。作為澳大利亞亞洲研究協會委員會的帶頭人,他在1986年至1991年間擔任該協會的主席。目前,他是澳大利亞華人博物館的董事會主席,同時也是智庫“中國事務”的董事會成員。

現如今,澳大利亞對中國文化的接受度確實高了很多。費思棻提到,現在去悉尼的唐人街,到處都可以聽到普通話或者廣東話,而這在他在60年代看到的大不相同。而且,唐人街在澳大利亞各個城市的普及也說明了這個國家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化接受程度的提高。

在談到對中澳關系未來的展望時,費思棻表示,現在是一個困難的時期。澳大利亞和中國之間會發生什麼,部分還取決於中國和美國之間,以及俄羅斯和歐洲之間會發生什麼。他認為,如果有像澳中基金會這樣的組織繼續支持,那麼兩國將能更好地繼續保持穩定的良好關系。他很欣慰看到當前政府支持在澳華人以及他們所在的社區、他們舉辦的活動等。他希望未來當地政府能繼續鼓勵對話和討論,這不僅對雙方關系有利,對澳大利亞國內社會也有利,因為在澳華人對澳大利亞有著巨大的貢獻。

今年7月,中國駐澳大使肖千在與費思棻會見時表示,費思棻是中澳關系的見証者、參與者、推動者。費思棻則表示願意繼續為澳中關系作出貢獻。

採訪結束時,費思棻展示出一張自己數年前抱著熊貓的照片說:“在澳大利亞,有的人稱親華的人為抱熊貓的人。你看,我確確實實就是一個,抱熊貓的人。”

費思棻在成都懷抱大熊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李含悅、雪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