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悉尼5月15日電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新生兒在出生時若缺乏維生素D,可能更容易罹患某些精神疾病。
該研究由昆士蘭大學精神病學研究員約翰·麥格拉斯領導,丹麥國家研究基金會、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和昆士蘭大學共同資助。研究成果發表在《柳葉刀-精神病學》期刊上。
研究團隊分析了1981年至2005年間出生在丹麥的7萬多名嬰兒的維生素D水平,並保存了新生兒血斑測試樣本。研究人員對比了這些人中未患精神疾病者與患有自閉症、精神分裂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重度抑郁症、躁郁症及神經性厭食症者的新生兒時期維生素D水平數據。
麥格拉斯指出,維生素D水平低與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等精神疾病的患病風險增加存在關聯。成年期的維生素D水平並不會顯著影響這些疾病的發生,關鍵在於大腦早期發育階段維生素D是否充足。而新生兒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D,其體內水平完全依賴母體供給。
麥格拉斯稱,研究基於生活在丹麥的人口,而非陽光充足的澳大利亞。維生素D素有“陽光維生素”之稱,是人體通過日照自然合成的重要營養素,同時也存在於某些食物中,並可通過補充劑攝入。
研究人員表示,若所有受試者在新生兒期每升血液中的維生素D水平高於21納摩爾,那麼15%的精神分裂症病例、9%的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病例和5%的自閉症病例可得到預防。
麥格拉斯強調,精神疾病的成因復雜,涉及多種遺傳和環境因素,維生素D只是其中一個可能的影響因素。
來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皇家婦產科學院(RANZCOG)的阿曼達·亨利表示,家庭無需因研究結果而“過度擔憂或抱有過高期待”。RANZCOG現行指南已建議女性在懷孕期間適當補充維生素D,但目前並不建議進行常規維生素D篩查。
據了解,麥格拉斯團隊早在2018年就曾在英國學術期刊《科學報告》上發表相關成果,初步揭示了新生兒維生素D水平與精神分裂症風險之間的關聯。此次研究在原有基礎上擴大了樣本規模,並新增對自閉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等精神疾病的分析。(實習生 鄺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