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眼中的中国”:做中国发展的伙伴和见证者
——专访悉尼大学校长施迈克
1979年,九名中国学生到悉尼大学就读,成为该校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目前,悉尼大学拥有来自136个国家的超过2.8万名国际学生,其中一半来自中国。
自2005年以来,悉尼大学每年都会在中国为毕业归国、无法参加悉尼毕业典礼的学生举行一场属于他们的中国毕业典礼,而现在作为校长的施迈克都尽可能地到中国参加这一典礼。
施迈克说:“从大学毕业是人一生中的重要时刻,我们希望和毕业生以及他们的家人朋友一起庆祝这一时刻。如果我们把庆祝活动带到中国,将有更多的家人和朋友能够参与其中。”在2018年的毕业典礼上,还有校友拍下施迈克抱着自家孩子出席典礼的一幕。
八个孩子的父亲和顶尖高校的管理者
悉尼大学也是施迈克的母校。早年他在此攻读英语、意大利语和法律,获得一级荣誉文学学士学位和一级荣誉法学学士学位,并留任法学院教书,还供职于澳大利亚版权委员会。此后他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担任过牛津大学法学院院长以及牛津大学四大部门之一的社会科学部主管。2008年,施迈克带着妻子和五个孩子离开工作生活二十年的牛津大学,返回澳大利亚,成为悉尼大学第25任校长。
悉尼大学校长施迈克接受采访(摄影 孙朝旭)
2012年11月,施迈克的妻子诊断出癌症,在短短几周时间内悄然离世。在从悲伤慢慢抽离的过程中,他认识了一位韩裔艺术家,他们结婚并陆续有了三个孩子。作为八个孩子的父亲和一所世界顶尖大学的校长,被问及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施迈克称:“最重要的是当你在做什么事,你就专注在这件事情上。当你在家时,就专注享受家庭的氛围。同样的,在工作中便尽可能有效地完成工作。”
管理6.7万名学生及一万名教职工并非易事。施迈克说,他的日常工作需要分成许多不同的板块,有时他像是一家24亿澳元营业额公司的老板。基于大学是一个学者的社区,有时许多决策他要让大家达成共识。此外,还需要像一名高中校长一样,积极关注学生动态。
勤学中文的澳高校校长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时,悉尼大学便与中国展开合作。据施迈克介绍,悉尼大学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国高校是长期合作伙伴,双方拥有包括双学位、联合研究项目、教师或学生交流等一系列合作项目。悉尼大学还建立了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当代中国现状。目前研究中心有250名成员,每年与中国合作发表学术文章一千多篇。
每年施迈克都会去中国四至六次。去年,施迈克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趁工作之余在中国游玩。“中国人热情好客,我们一家人在北京和上海度过了非常开心的时光。”施迈克说:“带着妻子到中国旅行很有趣,虽然她是韩国人,但在中国时每个人都认为她是中国人,便用中文和她交谈。当然她不懂中文,这便给我了许多练习中文的机会。”
悉尼大学校长施迈克介绍他的中国收藏(摄影 孙朝旭)
施迈克学习中文有些年头了,还聘请老师进行专门授课。他说,学习中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很着迷。此外,学习中文也给他的工作带来便捷。近些年,每逢中国新年来临之际,施迈克便会通过人民网或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为中国留学生、校友及合作伙伴送上新年祝福。他称,春节对中国校友和许多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华人而言都很重要,应当和他们一同庆祝。
关注中国特色的世界级大学
谈及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成就,施迈克表示,许多人对中国经济的惊人增长、中国在脱贫方面的显著成就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大规模改善印象深刻。令他称赞的是,中国在与世界接触的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四十年间,来自中国的学者和学生与世界各地优秀的人一起合作。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能接受最好的想法,并适当地提供他们独特的中国视角。”
施迈克说:“大学的概念以及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模式主导的。排名建立在对美国而言重要的学科,统计的也仅是英文出版物,他们并不计算中文出版物数量,就像是他们不计算对澳大利亚很重要的研究文章。”
悉尼大学校园(摄影 孙朝旭)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科研生产国之一,科研水平世界一流。中国的大学在一段不长的时间里,规模和质量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施迈克称能和这些学校合作感到很骄傲。“随着中国大学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我们会关注一个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大学的模样,这将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对话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悉尼大学很高兴成为其中的一员。未来,悉尼大学与中国各高校的合作也必将不断加深。”
施迈克称,中澳关系是长远且深厚的,就像家庭关系一样,每个家庭时而会有他们的争论。当中澳关系面临压力时,在澳的中国朋友和在中国的澳大利亚朋友应不断提醒人们中澳关系的强度和深度。施迈克认为,大学应承担提醒澳大利亚民众中澳关系重要性的工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