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悉尼12月6日电 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清华大学支持下,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近期通过官方自媒体社交平台,分享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带来的“在线中华文化讲堂”之《青铜文化与中华文明》讲座,阐述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发展脉络,同时精选三具代表性的青铜文物——四羊方尊、曾侯乙墓编钟、越王勾践剑,管窥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辉煌成就与中国礼乐文明的古老渊源,为新西兰网友搭建起一座以青铜器为视角了解中华文化、探索远古文明的桥梁。
中华文化讲堂之青铜文化与中华文明
中国历史悠久的青铜文化,以工艺精湛、数量众多的礼器、乐器、兵器等青铜文物闻名于世。在全球范围内,约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出现了几个青铜文明的中心,中国是其中之一。
中国的青铜时代,主要集中在夏、商、周三代,大致可分为滥觞期、鼎盛期、颓败期,出土了大量上述时期的青铜容器乃至兵器、乐器等,以及大规模冶铜遗址被发现。自春秋末期到战国期间,中国青铜文化出现了一些新气象,如编钟出现,青铜剑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随后铁器大量出现并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充当主要角色,青铜时代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近代以来出土的青铜器中,在湖南宁乡县被发掘出来的四羊方尊,是最让人眼睛一亮的一件。作为古代的酒器,四羊方尊设计上很是大胆,开口很大,但作者匠心独运,在下方找到了平衡,结果看起来非常稳重;羊身和羊脸上的夔纹、鳞纹看上去精美得体;采用二次铸法,而非常用的一次铸造模式,属商代典型的铸造技艺;四只羊的八条腿都嵌于下方器物中,形成“圈足”,仿佛四只羊驼着一坛酒,给人喜气洋洋、一派丰收的景象。
出于对自然的尊重与血缘的重视,中国古人祭天祭地祭祖先。周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祭祀时往往需要音乐,尤其强调音乐中的精华也即德音雅乐,风格典雅,具有道德教化内涵。正是礼乐文化的兴盛,体现为古人祭祀时所用的礼器雄伟而精美,往往代表了青铜制作的最高水平。
曾侯乙墓编钟,正是中国青铜乐器的典范,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全套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曾侯乙墓编钟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它的出土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中国历史上,用青铜制作兵器同样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在湖北江陵出土的一把剑,埋藏地下 2000 多年却没有一点锈迹且锋利无比,经考证剑上的文字鸟虫篆,为越王勾践的佩剑,剑颜色有两种,但用手触摸却是一体,经检测认为,双色剑应是两次铸成,能工巧匠往往通过调整不同部分的铜的比例来保持剑刃的弹性;剑表面有菱形状花纹,与剑的形状密切吻合,花纹非常匀称,极具装饰美感,但2000 多年前连电都没有,花纹如何得来?剑首共有 11 个同心圆,一圈一圈,最薄处仅0.2 毫米,最厚处不到 1 毫米,一个推测是通过原始焊接法将其焊在一起,但却看不到焊缝。以上都是待解之谜,也从中管窥到中国青铜文明曾经盛极一时,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瑰宝。
中国青铜国宝-越王勾践剑
(图文来源: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