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诺贝尔奖得主马歇尔:期待未来与中国建立更多合作
1972年12月21日,中澳两国在巴黎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澳大利亚政府关于中、澳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国通过签署联合公报的方式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50年来,两国关系历经友好建设和蓬勃发展,也遭遇挫折和出现困难,社会各界对其影响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人民网澳新频道在中澳建交5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与中澳政治、商业、教育等各界人士和普通民众展开对话,通过回顾与展望,真诚倾听两国人民的真实感受,以及对于未来的期盼和想法。
他用自己的生命来测试细菌,最终排除万难,拯救了上亿人的生命。他就是澳大利亚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1982 年马歇尔和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罗宾·沃伦共同证明了幽门螺杆菌是造成大多数胃溃疡和胃炎原因,这一医学发现轰动了全世界。如今他重回故乡担任西澳大学临床微生物学教授,并与中国深圳大学合作建立了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共同造福中澳两国人民。
据世界胃肠组织统计,中国是感染幽门螺杆菌人数最多的国家,感染率高达 59%。马歇尔的研究极大地帮助了中国人民预防并治愈胃部疾病。马歇尔于2011 年被聘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并于2015年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这是中国政府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如今,马歇尔与中国的渊源已经走过近30 多个年头了,他与中国的故事仍在继续。
马歇尔告诉人民网记者,他与中国结缘除了因为幽门螺杆菌外,还因为他遇到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科学家。“1993 年我在美国工作时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中国科学家,他建议我尝试在中国开展医疗业务,我们过去常常去桂林旅游。”马歇尔说,“北京奥运会前一年,我有幸来到中国,看到新的机场、道路和科学研究活动,发现一切都变得如此美好。”在中国的经历与体验使得马歇尔对中国有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马歇尔与中国高校进行了深入的合作,与深圳大学合作建立的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就是其中之一。实验室由15名新教师和博士后组成一个小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高科技医学工程,如超声波、癌症治疗等。此外,实验室还成立了一家生物技术初创公司,将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和应用。合作期间,马歇尔由衷地赞扬深圳大学的高水准,尤其是将医学与工程结合的新型研究思路使马歇尔印象深刻。他认为深圳大学高素质的年轻教师正显著地提升大学的整体实力。受疫情影响,马歇尔无法像往年一样去到中国,但好在便捷的通信设备使得工作可以继续高效展开。他说:“中国和西澳在同一时区,我们可以直接用微信交流,这比在校园内跑不同的教学楼还要快。”
马歇尔的实验室也迎接了许多中国访问学者的到来。马歇尔告诉记者:“我们有一些来自成都的博士生,未来我们也会开发更多的交流项目,这些项目将培养很多临床医学人才”。马歇尔表示,这些学者可以回到中国运营专注于幽门螺杆菌的专家实验室,从而帮助每一位中国人检查并治疗胃癌。马歇尔还向记者透露:“与深圳大学合作的公司正在开发幽门螺杆菌的新型检测方法,未来中国任何地方的诊所都可以对患者进行精准测试和治疗。”
马歇尔在荣获诺奖后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西澳大学任教。他高度肯定了中国深圳的千人计划与孔雀计划。他说:“鼓励顶尖人才回国发展是一件很棒的事,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和机构都是国际一流的。”他称自己回到澳大利亚也是有着相同的原因,并表示希望回到自己的母校并与熟悉的朋友们一起将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西澳大学是马歇尔任教的大学也是他学生时代的第一所大学,他对母校的感情格外深厚。他表示西澳大学的师资是无与伦比的。他自信地说道:“西澳大学有很多教授,虽然他们只是学者,但是他们一心研究,一心照顾学生,力求给学生好的学习体验,在西澳大学,学生们可以找到世界顶尖的专家。”
西澳大学与深圳大学也达成了很好的知识产权共享协议。马歇尔认为这是合作成功的先决条件,也是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他说:“如果能与深圳大学达成好的知识产权交易并提高大学在国际上的地位,他们就可以保护知识产权并利用它进行营销,这将加强我们之间的关系并使每个人受益”。
谈话间,马歇尔时常表露出对中文的热爱,还趣味十足地向记者用中文进行了自我介绍。他表示,每次来到中国演讲都会鼓励他自己更努力地学习普通话。他说:“今年我要多练习一点,希望与中国人进行更好的对话”。此外,马歇尔强调了中文对于其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说道:“如果我能读、写并且说普通话,我在中国做研究会更容易,其实我很想在中国做一些课程”。马歇尔进一步说道:“我很幸运,因为我的部门里有很多说中文的人,我们一起旅行,学起来会更简单。”
最后,马歇尔对未来与中国的合作抱有非常高的期许,希望可以与中方继续在科学研究领域深化合作,用科学的力量造福两国人民。(赵雪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