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频道
人民网>>澳大利亚频道>>正文

87岁的老人彼特·维廷:一位犹太难民的回忆

2015年07月09日09:01  来源:人民网-澳大利亚频道  手机看新闻
87岁的犹太老人彼特·维廷(摄影 雪萌)
87岁的犹太老人彼特·维廷(摄影 雪萌)

    1939年6月4日,彼特一家抵达上海,被安置在上海虹口区一个犹太人组建的避难所。幸运的是,彼特的舅舅从南非转来一些钱,几天后,彼特一家搬到了虹口一间很小的单人房。1943年2月,日本人要求所有无国籍的欧洲难民在1943年5月前搬到约一平方英里的虹口无国籍难民限定区,即虹口隔离区。彼特的父母也开始尝试各种工作,积攒有限的存款维持生活。生活十分艰难,到后来他们开始变卖从德国带出的仅有的几件值钱的东西来换取食物充饥。

    彼得感叹道:“与在欧洲被抓起来的犹太同胞相比,我们已经非常幸运了。在上海的犹太难民与当地的中国人相处得十分和谐,那时很多人的生活比我们还要悲惨,但在那里没有反犹太主义。”

    1945年8月,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彼特的父母联系了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亲戚,申请入境。在1947年初收到了澳大利亚的入境许可,彼特一家乘坐轮船离开了上海到达了布里斯班。

    彼特说,人类的本能是记住好的事情,忘记不愉快的经历。谈论起在上海的八年很容易,但每年都有365天,这一天天的日子都是那么难熬。那时候我是多么珍惜一块在学校得到的面包,回家之前都不会碰一下,只为到家后和家人分享。

    彼特说:“我现在87岁了,我非常幸运能够在二战前逃离德国去到中国避难,免遭在欧洲的迫害。战争年代人人皆不易,我们的身体健康情况都不是很好,但我们和在欧洲集中营度过的家人无法相比,他们中大多都死于残暴的屠杀。70年了,我不能相信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我第一次回上海是1974年,那时候我是澳洲政府官员,我们带领300名商务人士去上海,能回去看看真的很好。2006年,我和家人又去了上海,上海的变化很大,人们吃穿讲究,生活变得富足。上海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人的友善,我们彼此成为朋友。在那里没有反犹太主义、没有种族歧视、人们和谐相处,是中国挽救了我们的生命。”

    能够在战争时期在中国避难,彼得和他的家人至今心存感念。他对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震惊不已。在他的心中,中国人民十分勤劳、充满智慧。他说,中国人和犹太人有很多共同之处:古老的文明、强烈的家庭观念、注重教育、做事不轻言放弃。最后他激动地说:“我爱中国人民,很希望能再回中国看看。”

    彼特·维廷,一位87岁的老人,那段难忘的经历,永远在他的记忆中。 

上一页
(责编:燕勐、张茜)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